1)第四十六章宁远密谈(二)_豪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,至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中三甲第四十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

  科举取士,延至大明朝时,已成寻常学子步入仕途必经之路,就连那些功勋之家的后辈子弟,若想于仕途上更近一步,也得参与科考。满朝上下,六部九卿,各地府、县之官,无一不是由科举授官。既是唯一之途,那赴考之众纵说如过江之鲫亦不为过。生员进学是第一关,随后乡试、会试,这三关足以淘汰绝大多数苦读多年的学子。

  袁崇焕高中三甲这年,已三十五岁,其之艰辛可想而知,但毕竟名列三甲,苦熬多年终有所得。这即意味着袁崇焕从此摆脱平民百姓的身份,即称“仕途”。大明朝不论文武,这身份可是终身制的,不仅是个人,连其家族也会受到相应的待遇。袁崇焕金榜题名,要说其“长叹之余欣喜万分”,也是理应如此。

  不过,科考结束,仕途却是刚刚开始。

  或许大多数参与科考的学子,都未曾细想过,有朝一日做了官,除了欣喜之外,具体会是怎样一种情形,尤其是家世寻常、甚至出身寒门的学子。

  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。这个正七品的知县官职,于大明朝文武百官中,虽不是最低品秩,却显然也只能说是个芝麻绿豆大小的文官。袁崇焕在这个位置上前后跨三年,那心境自非参考时可比。此时接触到“仕途”详情,便犹如科考时一个生员对最终“殿试”的仰视。要说考上秀才而后期待殿试是一种必然,那么作为一个小小的知县又何尝不会“展望”六部九卿?

  若是按部就班,就如同袁崇焕到了三十五岁才金榜题名,正七品知县若是指望进入六部,少说亦要十多年。这还得年年考核优等,任上不出任何纰漏,辖内无钱粮拖欠,即便如此,倘若朝中无人,怕是在知县这个官职上做到老的,也不是没有。

  袁崇焕这等家世出身,在朝中的依仗,也唯有座师---袁崇焕参考会试时的考官韩鑛,不过,这等门生、座师之类的,只是文官们扩展势力的一种手段。大明朝文官派系众多,彼此相攻,种种手段也常常落在那些门生的头上。因此,通过座师这层关系,或许能因此擢升,也能因此遭到黜贬之灾。对于袁崇焕这等初初步入仕途之人,有等于没有,是福是祸,难以预料。

  袁崇焕显然是经过一番思虑的。天启二年进京述职时,这拜见座师,联络同年、同乡甚至结识同好等等,自是题中之意。适逢广宁失陷,京师朝野官员,莫不色变,随之如何处置败局,亦是众说纷纭。

  大明朝这几年接连聚兵数十万,却屡屡丢城失地、损兵折将,可以说那稍稍能打敢战之官、将,或是阵亡,或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qug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